8月8日,之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携手绍兴市塔山小学学生及家长代表,以“赓续文脉·科技筑梦·致敬英魂”为主题开展沉浸式研学。队伍穿行于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展厅的科技浪潮、坝头山村陆游文化园的千年诗韵,最终肃立于吼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用脚步丈量了一堂立体化的思政实践课。
触摸绍兴“芯”脉动
活动首站聚焦绍兴新兴科技引擎。在越城区集成电路“万亩千亿”平台展厅,之江学院大学生化身讲解员,以通俗语言阐释光刻机原理与芯片战略意义:“同学们看,这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承载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国产芯片墙前,小学生触摸着“绍兴造”芯片实物惊叹;产教融合展区中,马院教师现场解析“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何赋能地方经济。互动沙盘演示时,家长感慨:“孩子第一次懂得‘卡脖子技术’的含义,这比课堂更震撼。”
家国情怀活态传承
步入皋埠街道坝头山村,宋韵文化与红色教育深度交融。放翁家训馆内,大学生带领小学生齐诵《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铿锵之声回荡于展馆,马院学生以“陆游的北伐理想与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为题展开微课,揭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承。家训馆通过“赤心报国”“清正廉洁”等十项品格解读,让陆游“于国有用,于家尽责”的训导深入人心。 之江学院带队教师指出:“这里不仅是宋韵景区,更是人格培育基地——陆游的爱国精神与清廉品格,正是当代青少年所需的精神钙质。”
信仰之光永续
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吼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全体师生列队于3.5米高的抗日战士汉白玉雕像前,向长眠于此的两座烈士墓敬献菊花。朱铁群等四烈士合葬墓前,大学生讲述1941年皋北自卫队血战后堡的故事。“烈士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与在场大学生相仿。”陵园管理员指着墓碑的隶书铭文动情说道。60级青石台阶上,红领巾与党徽共同俯身献花,白菊在苍松映衬下如雪灼灼。“这趟旅程是科技自强、文化自信、信仰自觉的三重奏!”之江学院教师总结道。
本次活动折射出之江学院深耕“大思政”体系的决心——从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到挖掘陆游文化中的清廉爱国元素,再到联动红色资源,学院正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正如吼山烈士墓纪念碑阴面碑文所警示:“遗忘意味着背叛,传承才是永恒的祭奠。”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火、中华文脉的智慧之光与英烈鲜血的信仰之红,交汇于新时代少年的眼眸。一部穿越八百年的壮丽史诗,正在绍兴大地续写更磅礴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