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学院新校区建设工地内,各施工单位正加紧施工、昼夜奋战。“确保9月份第一批新生入驻”是参与新校区建设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在这个目标背后,有一个团队正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梦想,这就是从2012年7月起便进驻新校区的迁建工作办公室。
自2012年4月18日,学校与绍兴县签订共建协议以后,学院迁建工作开始启动,与绍兴县的合作也逐渐深入。同年6月底,学院根据迁建工作需要,成立了迁建工作办公室。在这一年多里,迁建办全体成员各司其职,认真完成迁建过程中的各项任务。由于迁建工作千头万绪,时间紧、任务重,一些研讨会、论证会、协调会都是安排在晚上和节假日进行,尤其是今年7月3日新校区建设全面铺开以后,迁建办的同志们更是两校区来回奔波,一天也没有休息过。
前期立项 打赢新校区建设前哨战
新校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项目立项审批是基础工作,也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通行证”和“资格证”。
大家可能不知道,要想开工建设新校区,首先必须完成四道审批程序:规范设置方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这四项审批工作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每一项都马虎不得。钱晓峰老师承担起项目立项审批的材料报送工作,他和办公室同事一起对报批材料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修改,共计20余万字。除此之外,项目规划选址、环评报告、水土保持报告、土地预审等多个项目报批经常需要往来于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各审批单位之间,光盖章就达50余个。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可喜的成果:2012年7月10日,学院规范设置方案得到批复,同时学院也启动了基本建设程序;9月10日,学院迁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得到批复;10月24日,学院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复;2013年5月7日,学院迁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得到批复。至此,学院迁建工程项目立项顺利完成,打赢了新校区建设的前哨战。
方案设计 绘制新校区的美好蓝图
为迁建工作出谋划策、修改设计方案、绘制之江蓝图是迁建办在项目立项完成以后的重要工作。
“竹笛清音飘四湖七岛,古越水乡润柯桥之江”,这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学院新校区描绘出的一幅清雅、灵动的江南水乡校园意象。为了将这幅美丽的蓝图呈献给广大教职工,进而让大家广泛参与、建言献策,迁建办先后组织了总体规划方案宣讲会、专家咨询会、教职工意见征求会等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议,共计40余次。除此之外,迁建办还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和新生入驻的要求,结合各使用部门的意见和需求,初步拟定了新生入驻前需要完成的各类用房及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要求及入驻方案。目的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绘制出各方满意的规划方案。按照执行主任朱卫新老师的话说,“新校区的总体规划方案凝聚了学院广大教职工的智慧与心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
2013年1月,历时近半年,经多次修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最终确定。随着一个个自然和文化景观设施的逐步建成,一个美丽的、富含文化特色的新校区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等它全部建成后,将是一个生态化、节约型的绿色校园,一个数字化、智能型的现代校园,一个人性化、文化型的精品校园。
沟通联系 找准迁建工作的最佳支点
新校区建设工作,一头连着绍兴县,要严格按照协议要求的建设面积和造价进行建设,一头连着学院,要保证新校区的各项设施能够满足学院教学、科研等多层次的办学需求。为此,迁建办在做好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与绍兴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学院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
由于长时间连续工作,朱卫新老师劳累得上火感冒了,见到他时,额头上汗珠点点,嘶哑的嗓音,重重的鼻音,脚上的运动鞋还沾着一些泥土,他刚从工地回来,办完手头的急事,又要出发,去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开会协调解决工程施工问题,这就是他每天工作的常态。在与绍兴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沟通中,双方有时会为建筑设计方案、功能需求、投资额度等问题争执不下,但会后总是通过沟通寻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迁建办就新校区各学科组群、单体建筑功能需求向各部门征集意见,编制完成了2万余字的《单体方案设计任务书》。教职工住宅是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问题,2012年暑假期间,对教师购买限价商品房的意向需求进行了调研,同年11月,就教职工住宅的设计方案广泛征求了教职工意见,并反馈给设计单位,几易其稿,最终敲定了设计方案。
为推进对外宣传,由徐喆老师出任编辑,负责每月编印《迁建工程工作简报》(已编印11期),并寄送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学校迁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院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等;开通迁建工作专题网站,为广大师生了解迁建工作动态提供渠道;协调各部门教职工赴绍兴县职教中心参观、考察和调研,并做好必要的接洽、联络和服务工作。迁建办自成立以来,累计撰写各类总结汇报材料、调研报告近12万字,往来函件15份。
现场管理 安全质量进度齐头并进
在新校区建设中,安全是底线,质量是核心,进度是关键。面对学院新校区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特殊性,“到施工现场去”是迁建办在工作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组,对各类问题进行认真分类梳理,现场研究,制订破题方案,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及工作时间表。
周文华和陈佳弟两位老师总是往来于各个施工现场,由于施工队伍众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尔出现较为混乱的场面也是在所难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意见达成统一以后,大家又开始紧张地忙碌了。此外,在教学楼改造过程中,有时会有意外事件发生。如敲墙这个事,看看不是大事,但一锤子下去有时会造成与施工图纸不符或者图纸与现实有差距等大问题。此时,周文华老师就会召集小组人员,马上做出技术指导,以及施工方案的调整。陈佳弟老师:“每天,他们都要跟着施工队伍一起上下班,通常是顶着烈日,整天地勘察施工现场,目的就是为了指挥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协调各类施工中的突发事件。”
来晨晨老师主要负责工程建设档案资料、合同、往来文件等管理,要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也非易事,来老师与施工单位建立起紧密联系,跟踪服务,为新校区建设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和帮助。
正是靠着责任落实,打造了迁建办环环相扣的无缝隙执行力,确保新校区建设安全、质量、进度齐头并进。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工作已初显成效,拥有近800亩办学规模的梦想校园蓝图已现,各项施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新校区的现有教学楼的大部分改造工作已经完成。正是迁建办的同志们始终保持的一份高昂的斗志和激情,以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倾力配合的精神,为学院发展续写着新的希望篇章。

奋战在新校区建设一线的迁建办职员们

奋战在新校区一线的迁建办职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