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ENGLISH
之江新闻
之江要闻
校园生活
服务地方
媒体之江
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 之江新闻 >> 之江要闻 >> 正文

林芊孜美国游学后记

2016-09-09   来源:学校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不过是短短的二十来天,在美国的日子短暂却也美好。无论是蓝天白云交相衬托,还是晨光熹微伴随潮汐升起;无论是永远笑脸盈盈的教授们,还是20米开外就替我们挡着门的路人们,都是这个国家展现给我,极其美好的一面。

第一次的国际航班,第一次的边境检查,第一次转机托运行李,全英语的环境,满眼的金发碧眼,感觉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坐上从芝加哥到纽约的飞机,看见美国上空璀璨的灯影闪烁,那是和国内截然不同的夜空,直到那时,我才有了真真切切踏上美国领土的感受。

到达已是美国时间29号的凌晨,坐着大巴到达UB,并很幸运地分配到了学生宿舍Chaffee Hall。二人间的宿舍,空间不小,两张床两张桌,两个中间由壁橱连接的大衣柜,还有微波炉和小冰箱。

洗漱完,吃完泡面,已是早上5点多。我望向窗边,远远地,深蓝之中有一抹耀眼的橙色。赶紧躺下,毕竟10点还要去超市进行采购。

当天下午,上了第一堂美国教授的课,欣赏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音乐。吃完晚饭,和室友相约去看海。这是来到美国的第一天。

紧接着,就是第二天的开学典礼。简单的典礼后,便正式开始了夏令营。

夏令营期间,了解了美国的建国历史、法律制度、教育和保健系统、地质、棒球和宗教,以及如何学好英语和如何做好演讲,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在这么多的课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美国的教育系统。作为从小到大都是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人,在美国教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巨大差异。也正如教授所说的,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所占国民总数的百分比更高,而美国则是大学毕业的人占国民总数的百分比更高。我想或许,这就是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

之前就了解过西方教育,这次的亲身经历尤为印象深刻。在课堂上,教授们总是会在阐述完案例或观点后习惯性加上一句:Any question? 然而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包括我在内,都是一片沉默。十几年的中式教育,我们习惯了默默接受老师的观点,默默地做课堂笔记,默默地把所有答案都变成标准答案,而失去了最珍贵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想法。

教授大概也是不习惯的,课堂上总是会时不时弥漫着沉默的氛围。但他们依旧还是会加上一句“Any question?”

很欣赏这样的课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会有人嘲笑你的想法与观点,即使它们可能是肤浅的,是幼稚的,但依然,会有人去认真倾听,去帮助分析,去指导你。

第二个印象较深的是法律课。教授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法律解释,并请了他的两个中国助手来帮助翻译,足以看出他的用心。他为我们讲述了美国的“good samaritan”law,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见义勇为法。

这部法律用以保护那些去帮助别人的人,使他们不必担心被起诉,即使他们可能造成了对受害者的进一步伤害。

这也是我们国内所欠缺的一部法律。小悦悦事件,摔倒老人无人搀扶事件,有时候,不是路人不愿意伸出援手,而是他们害怕伸出援手后却被反咬一口。如果我们可以完善这一方面的法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也许,这些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了。

第三个印象较深的是最后一堂课: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课堂内容无非是讲解911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美国安检的简单介绍。所以准确来说,这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老师,其实还是使人从美国安全问题上联想到中国安全问题。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国家对公民的保护,禁止持枪是多么重要的决定。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国家管理者的不易,我们广阔的祖国土地上,有着十几亿的人口,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管理难度更是大大增加。

除了在学校里学习美国文化,我们还先后去了美国东部的大城市,名校和景点。在许多名校中,哈佛不是我呆的时间最久的学校,却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学校。不是因为它世界第一名校的称谓,也不是因为那些传奇的故事。当真正走进这所大学,我看到随处可见的演讲,演讲人或站在台阶上,或站在凳子上,激情洋溢地说着“Ladies and gentlemen”,周围学生或是游客,全都一脸认真听着演讲,无论旁边往来的人多么喧哗。在那一个瞬间,我仿佛看到古希腊雅典时期,学院里,所有的人都在热烈地探讨着,寻求真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但毫无疑问,他们在为真理而奋斗。

直到今天,翻看手机里的照片,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庆幸当初没有放弃,不然怎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遇见这么可爱的人们。有机会,还会再去的。毕竟还有那些错过的风景。


上一条:我院学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
下一条:我院喜获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铜奖



返回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