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ENGLISH
之江新闻
之江要闻
校园生活
服务地方
媒体之江
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 之江新闻 >> 之江要闻 >> 正文

专题【校友故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记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学平校友

2017-05-04   来源:学生工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

    万学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3901班校友,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他曾是一名平凡的学生。他的学生时代不曾拥有电子设备,却拥有老师同学的真挚情谊;他懂得寻找自己的闪光点,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今,万学平已从热血沸腾的大男孩转身为成熟稳重的总经理,可知他是如何实现“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呢?

 

我的杭船时光

回忆起在杭船的青春岁月,万学平把它定义为一段最美好温馨、激扬澎湃的生活,一段求知、积淀、锻造、成长的历程。正因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他和老师同学们才得以拥有纯粹自然的温情岁月。万学平说,初入杭船的他才是个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子,身心显得十分稚嫩,人生观、价值观也还未成形,又因为是来自农村,视野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认知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验。“好在杭船有着浓厚的教书育人的氛围,老师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朋友一样来对待,与学生打成一片。”万学平回忆道,犹记得集成电路秦老师在出国之前,送了他一本书——《少年维特之烦恼》,并且鼓励万学平“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没有必要患得患失,要大胆的去拥抱世界。”而在担任学生干部这一点上,万学平也有自己的见解。现在回想起来,他认为这是青春期一种可贵的历练,首先让自己学会了承担责任,其次,在组织、交流、协调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和他人。再者,这培养了更加健康的心态和成熟的思维方式,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对自身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创业一拍即合

1994年毕业后,万学平被分配到江苏702研究所工作。他说,当时学校就业双轨制刚开始实施,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三种:船厂、科研单位和自谋发展,前两者占了绝大数。凭着自己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与人为乐的生活态度,万学平很快与所里的同事打成一片,并在工作两年后开始负责所里的团委工作。通过团委这个平台,和所里很多年轻人建立起了非常好的感情。万学平回忆说,他在单身宿舍租了南北两间房子,南边那间用来睡觉,而在北边房间支起桌子做起了饭,常约好友一起吃饭。觥筹交错间,大家谈工作,说理想,话未来,最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共识——离开体制,下海创业。万学平说,自己所学专业不是所里的主流专业,这让他看到了在研究所发展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1998年环保零点行动在全国的展开,让他看到了环境保护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辞职时,研究所党委书记还极力挽留万学平,并且质问“从研究所出去能活的下去吗”。当时的万学平已经是所里的团委书记,在旁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但万学平心里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本来就是光脚的,大不了还是光脚”。

于是他瞒着父母走出了体制,几个人借了30万元注册了公司。公司起步很难,没有资金,没有资源,首要任务就是让公司生存下去。起先几年通过代理国内外环保产品,勉强维持生计。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团队在专业技术上的不断研发创新,公司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追求永不止步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几个创始人在发展理念上逐渐出现了分歧,2004年开始,有创始人先后离开公司。到2009年的时候,公司业务额达到了2000万元左右,然而此时的万学平却选择离开了公司,他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万学平说,环保的市场很大,前景一片光明,但他们的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等已经面临很大的瓶颈,蜗居在无锡无异于坐井观天,错失时代机遇。于是他选择了去环境检测领域领头羊公司——聚光科技“拜师学艺”。

经过两年的工作学习,万学平成长了很多,在各方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于是在2011年,万学平推动成立了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在聚光科技经营指导下,在中科院安光所刘文清院士专家团队的支持下,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将物联网技术与立体监测技术结合,开发出了国产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臭氧监测激光雷达等立体监测设备,短短5年时间,便成为环境立体监测这一细分领域中的佼佼者,激光雷达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专注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典范。

走在人生路上,我们总会彷徨迷惘,却也在成长奔跑中挥洒灿烂,追寻那盏明灯。其实,正如汪国真先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工作中的万学平


万学平接受央视采访


上一条:专题【五水共治】学院团委联合绍兴潮汕商会开展“治水剿劣”共迎“五四”青年节
下一条:专题【校地合作】学院举办 “智汇‘科’桥·2017新型水处理技术对接会”



返回




TOP
TOP